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记创新研究团队建设之生物质能源和综合利用团队
作者 : 范卫波  
来源 :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 2008-05-16
阅读次数 :

  走近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和综合利用创新研究团队,感受最深的就是团结、和谐、奋进,充满着昂扬向上的激情。
  团队现有成员9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学士1人,其余均为硕士学历;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3人;年龄最大的仅为49岁,大部分成员都在40岁以下,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同时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3名的任务。
  一支团结奋进团队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这在生物质能源和综合利用创新研究团队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团队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1998年,为开展生物质液化研究,成立了研究团队,当时只有现任团队负责人易维明教授和柏雪源教授两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何芳和李永军先后加入到团队中来,他们共同奋战到2002年。此后,他们有了自己培养的硕士生,又先后补充进了4人。由于团队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大家都有研究基础,在工作中几乎不需要更多的磨合,很快就形成一股合力。
  团队要形成并保持团结奋进的氛围,负责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易维明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其他成员,推动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易维明有着很好的敬业精神和在新领域内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只要是他认准的方向,就会锲而不舍,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在多年的研究中,他总是加班加点,一有时间就钻进研究中心工作,牺牲节假日是经常的事情。
  对于其他人,易维明的要求既严格又宽松。说严格,是指在学术研究上。平时满面春风的易维明到了工作中则换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容,他要求团队成员:学术上要做到最好,论文撰写要严谨,同时一律不准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旦发现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有错误立即指出,甚至严厉批评,经常有人被“熊”得掉眼泪。说宽松,则体现在生活上,易维明不要求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他经常询问团队成员的生活情况,如果大家遇到了困难,他则积极帮助解决,比当事人还要着急。在严格的实验中,他也首先要求实验人员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次,在做一个工业设备实验时,设备发生了爆炸,虽然没有出现意外,但易维明看到后还是十分生气,他严厉批评了在场的人员,并告诫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逃生,设备坏了可以换,人却不能出问题。
  大家在一起研究,有时难免会出现“名利”之争。在论文发表的顺序上,易维明遵照国际惯例,按贡献大小和劳动量的顺序排序,最大者在前,以此类推。在年终工作量的计算中,先拿出50%大家均分,剩余的50%按照工作量多少分配,当易维明发现自己所得太多时,就把多余的部分拿出分配给其他人。公正、公平极大地保护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团队要真正形成合力,大家的紧密配合极其关键。现有的成员各有所长:易维明思维活跃,多谋善断,善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研究策略;柏雪源扎实细致,长于具体的实验工艺和设计,能将思路落到实处;何芳基础理论扎实,强于精密实验;程卫东熟悉电子电路,精于测控;李永军动手能力强,承担着大量实验工作;其他人则能随时做好实验方面的替补工作。根据大家的特长,团队在工作上采用分工负责的办法,大家各司其职。为及时了解工作进展,他们有专门的工作交流室,定期向团队负责人汇报工作,有什么新的想法也同时提出,大家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开始的时候,年轻的同志不好意思讲,随着交流活动经常化,他们变得大胆起来,主动讲述自己的看法。
  负责人的影响,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得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到研究中心来,我特别喜欢这个环境。虽然易老师没有要求我们加班,但我们还是不自觉地来了。”“易老师的关心,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让我感到非常温馨,总觉得如果在工作上干不出成绩来就对不起易老师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年轻成员道出了团队和谐的声音。
  众志可成城,人和事业兴。众人的强大合力使得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1项,山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检索28篇,有2篇论文连续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成绩的取得也使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更多地发出了团队自己的声音:仅2007年,易维明教授先后应邀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双清论坛、ASABE2007年度国际会议暨100周年庆典、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会暨学术论坛、国际生物炼制会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专业委员会会议等,并作了主题发言。同时该团队也先后接待印度学者、奥地利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工程学会等各路专家来访交流;何芳博士到德国进行“王宽城基金”访问学者研究计划深造。
  雄心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团队思路更加清晰,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将围绕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研究和木塑复合材料工艺研究两条主线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链,研究水平在国内绝对领先,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责任编辑 : 编审: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