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掌握1000多字,四岁在母亲的帮助下自学完初中课程,四年之后,年仅八岁的魏永康连跳数级,进入县属重点高中学习,17岁作为中科院最小学生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进行本硕博连读学习。然而,在所有人都惊叹神童的能力,争相将之作为学习帮榜样的时候,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他,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母亲将自己没有完成大学教育的遗憾全力加到魏永康身上,魏永康从两岁起,就被人称为“神童”。戴着神童的帽子,4岁时,他基本上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到1991年10月,年仅八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市属高中学习,也是在1991年,媒体不断报道“神童”事件,将魏永康从一个“县城神童”升级为“湖南神童”“天才少年”。
而这一切的根源,全部都是来自母亲曽雪梅对儿子魏永康“望子成龙”的希望。曽雪梅在魏永康1岁13个月时,就开始教魏永康识字,魏永康所有的学习方法,也是沿用曽雪梅读书时的一些思想。在魏永康床边的墙面上,写着“睡觉之前看此墙”,而所谓的墙上写着曽雪梅编的打油诗和一些德语、英语以及数学公式。墙壁上有一句警句这样写道:“知识是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这句“名言警句”是曽雪梅教育儿子经常强调的一点: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商。
的确,魏永康的智商已经上升到人们口中的“神童”然而,魏永康的“情商”却基本上停留在儿童阶段。为了让儿子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曽雪梅包办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替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更有甚者,在魏永康读高中时,曽雪梅曾给儿子喂饭。如此种种,是魏永康在中科院读书的时候,完全像一个不能自理的孩子,只顾学习,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冷了不加衣服;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和脏衣服到处都是,每天只顾看书,却忘了参加考试和攥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竟被记了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被学校劝退。“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曽雪梅说,当她来到北京中科院后,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去跳楼,还指着旁边的这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曽雪梅咬牙切齿地骂。
现在的魏永康,已经是身为人父的成年人,接受了如此一般从天堂到地狱般的洗礼,魏永康变得沉稳了许多,而望子成龙的曽雪梅也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也许是中国固有的教育方式,使得在父母眼里,儿子就应该“成龙”,女儿就应该“成凤”,然而,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子女内心的排斥与痛苦。古代不会仅有一个“仲永”,现在也不会只有一个“魏永康”,悲哀之后,更多的应是父母对教育方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