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大学文化】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的启示
作者:刘智鹏 张馨文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与传统书院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清时期书院改制使书院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消失殆尽。胡适曾悲呼:“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尽管书院曾经消失过,但并不意味着书院文化的消亡,传统书院文化和教育精髓仍然深刻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划了路线图,并提出新时代继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不竭力量,持续用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凝聚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精髓。

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凝聚了有唐以来历经岁月洗礼凝练的书院教育智慧,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文化是教育存续的基础和源流,也是当代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底色与生命力。有学者指出:“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汲取传统书院教育智慧、弘扬传统书院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也是丰富现代大学文化和建设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有效路径。

一、传统书院的教学特色

书院是一种极具中国古典式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最早的庠序、成均,到先秦时期孔子始兴私学,而后又有素负盛名的稷下学宫,继以太学、国子监等,无论是官办还是私学,每个阶段都有所突破。中国一贯存在重视教育的传统。书院最早出现在民间,源自古人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其从起源到成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一)传道和明伦修德的教育目标

张栻在岳麓书院执教时,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目标,“传道”指的是传授修身、讲学之道,“济斯民”指的便是爱民、为民和利民。“传道”和“济民”实际上也是理学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的培养方式。有学者认为传统书院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过程。

有唐以来,传统书院在承担“传道”实名,开展日常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道德品质的教育。载道问学的同时,尤以明伦修德为重,并将其置于书院教育的首位。南宋时期,先贤学者就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南宋理学大家张栻创建城南书院,并担任岳麓书院主讲达八年之久,引领湖湘之学达到顶峰,其讲学吸引大批士子来岳麓书院游学,使这里成为著名的理学研究中心。张栻认为宋代书院的德育教育目标是“明人伦”,明人伦最主要的便是通过德行修养教育,最终达到德才兼备、修己达人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张栻又强调教育应该摒弃沽名钓誉,回归最朴实的品德教育。

张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是独例,同为儒学大家的朱熹也极为看重品德修养。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师,是孔孟之后颇具影响力的儒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致力于建立书院和倡导讲学,曾建立了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竹林精舍四所书院,先后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和湘西精舍三所著名书院。据统计,与朱熹有往来的书院多达六十七所,追随朱熹授业的弟子达四百余人。朱熹提出培养“醇儒”人格的教育理想和“居敬”的道德修养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朱熹在《述而篇》中讨论“德之不修”时指出:“德者,道理得于吾心之谓;修者,言好修治之之谓,更须自体之。”朱熹认为诚意、正心、修身、笃行皆是修德,修德是讲学之本,并言“为要修德,故去讲学”,表明朱熹切实把修德当作讲学之鹄。他还提出“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德育方法,并被许多书院沿用,这是依照教学规律,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德育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还体现在中国传统书院的学规上。如朱熹所撰的《朱子白鹿洞规》,开篇便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间的道德,“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反复将修身修德与学问思辨相结合。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的学规中都有对学子品行道德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书院对德育的培养始终占据核心位置。

另外,传统书院教育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礼仪培养,书院的礼仪培养主要有三种,即平日生活的常礼、祭天法祖的祭祀礼和教学讲会的礼仪。常礼与书院院规共同构成书院最基本的学礼,用以规范学子日常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祭祀礼是最重要的礼仪,祭祀的对象是先圣先师,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道德熏陶。教学讲会的礼仪相对繁琐,贯穿讲会的整个过程,是书院活动中师生行为的准则。礼仪培养与道德培养类似,属于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途径,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营造学习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而,尚礼从文正是传统书院的普遍追求。

(二)教学相长、自由讲学的讲会制度

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和士人科举的需求,求学问道、学术研究与科举应试逐步融为一体,三者在书院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决定着书院的学习氛围和发展走向,但求学问道过重则致墨守成规,科举应试过重则致人情淡漠。因此,书院将学术研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几处书院均有儒学大家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一方面为士人通过书院求学问道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使书院具备了在学问上推陈出新的潜质。

传统书院以学术研究为立身之本,所以能做到吐故纳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书院自由讲学的典型代表是“讲会”活动,如“朱张会讲”“鹅湖之会”。“朱张会讲”之后,朱熹赞同张栻的观点,即“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意表,近读其语说,不觉胸中洒然,诚可叹服。岳麓学者渐多,其间亦有气质醇粹、志趣确实者,只是未知向方,往往骋空言而远实理。”“鹅湖之会”之后,朱熹与陆九渊围绕“教人之法”“为学之方”展开辩论,自此,书院讲会蔚然成风。到明代,书院的讲会活动开始对外开放,不分农商、老幼,皆可入会听讲。围绕讲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包括举办讲会的宗旨、规定、日期,讲会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程序,以及讲会的仪式、经费、对外接待等,这些都使讲会更具规范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明、清两代都将理学尊为正统之学,但在地方书院中与理学相对立的心学也十分盛行。书院讲会活动最繁荣的时期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正、嘉之际,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搢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由此更可见书院学风之自由,也说明当时的讲会绝不只是为入仕而用,更是为经世致用。清末学者陈维英为台湾学海书院撰写楹联:“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其中上联引用了《礼记·学记》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突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倡导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和相互平等的关系。

(三)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体系中,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坚定的家国情怀的产生需要情感认同和现实基础,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朱熹在“朱张会讲”后,便提到书院学子存在没有明确目标、空谈高论和不切实际的情况。“只是未知向方,往往骋空言而远实理。告语之责,敬夫不可辞也。长沙使君豪爽俊迈,今日奇士但喜于立异,不肯入于道德,可惜。”朱熹强调的是书院学子需要明确读书志向,脚踏实地而不追逐标新立异。宋代的书院教学活动中多主张务实而为,反对空谈。张栻推出以天下之事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倡导书院学子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这与宋代的国情有关,在偃武兴文、战乱频发的情况下,国家缺少军事人才,“盖君子于天下之事,无所不当究,况于兵者,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其可忽而不讲哉?……敌人分据神州,有年于兹,国家仇耻未雪,圣上宵衣旰食,未尝忘北顾。凡在臣子,所当仰体至意,思所以効忠图称者。然则于是书,又其可以忽而不讲哉?”(卷34·跋孙子)1167-702张栻培养的学生中有多位“经世致用之才”,如彭龟年、赵方、胡大时、陈琦等。书院发展到明清时期,虽然倾向于沦为科举的工具,但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部分书院接触到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白鹿洞书院与利玛窦有来往,利玛窦甚至在信中表示他曾向书院师生介绍过基督教及其教义。面对正德、嘉靖年间内忧外患的现实,书院实际上已经承担起培养学子树立胸怀天下追求的责任。清代后期,岳麓书院改革课程,提倡实学,形成经、史、掌故、算、译五大课程,成为“关心现实,注重经世”的湖湘学派的代表。

在书院的家国情怀教育中,修齐治平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追求,宋代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继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箴言,都是为学之志的体现。“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书院的教学初衷便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国,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教育过程。

二、当代大学书院制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自2005年复旦大学初创以来,国内多所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书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书院制建设从部分高校的尝试性探索,逐渐迈向了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大局之中。新时代对人才有新要求,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强调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采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注重学生管理,加强思政工作。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加强师范生个性化指导的过程中,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书院制建设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从国内大学开展书院制探索的情况来看,主要在书院的设置数量、学生覆盖面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按照学生覆盖面大概可以分为六种:一是从本科入学开始进行书院制培养;二是入学之初进入书院管理,两到三年后再转入学院;三是针对某些专业实行书院制;四是遴选顶尖人才组成书院;五是针对某些具有特定共性的群体组织书院;六是依托商业合作或某一教育主题组成书院等。按照书院的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书院—学院”一体化模式;二是“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三是学生社区模式。

目前国内大学书院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提倡良好交流的社区式氛围,通过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群体生活环境,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是改善大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必要时可一生多师,让不同领域的导师专注于培养学生不同方向的能力,使学生在更多维度上得到充分发展;三是注重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学生,培养德行兼备、三观端正的学生;四是紧跟政策的倡导与引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大学书院制。

然而,与现实书院制改革如火如荼的趋势相比,书院制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和薄弱,出现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脱节的情况,导致书院制建设陷入困境,具体表现在新旧教育理念的矛盾、文化内涵不足和师生关系疏离等方面。

(一)新旧教育理念的矛盾

我国现代大学的书院教育理念上更加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双方都受此影响,这与中国传统书院追求的理念相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书院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师生缺乏改革自觉性,和既有大学课堂教育已成系统,而课堂之外的教育却是碎片化的被动情况。通过对大学书院体系的完善本可以更好补充固有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原本的大学教育系统与书院制存在冲突,且教师需要面对绩效成果,学生又迫于就业压力,无法全力投入,使得师生双方在适应书院制改革时难免出现左支右绌的情况。

(二)文化内涵不足

传统书院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大学教育至关重要,书院对道德品质、礼仪修养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当今仍极具意义。然而现代大学书院大多只借用了传统书院的外壳,并未完全接触到传统书院的教学特色内涵,且目前对礼仪道德的培养尚未被放在现代大学书院的首要位置。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至二十大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目标已经明晰,但目前现代大学书院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德育教育仍未被摆在重要的位置。

(三)师生关系疏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联系,其融洽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结果。据调查,现代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现代大学书院虽然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但实际情况是多数教师无法将充沛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上。同时,线上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淡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的启示

书院教育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文化中崇尚开放、不拘一格的理念仍可以给当下的书院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只有立足书院制建设存在的不足,辩证地吸收传统书院文化的精髓,探索建立现代新型书院的模式,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据此形成完善的教育理念、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汲取传统书院的教育目标和讲会制度,更新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教育理念

在完善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汲取传统书院传道济民的教育目标,逐渐形成书院制教育新理念。一是借鉴传统书院“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目标,加强对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系统化建设,以中国式思维建立新型的大学书院。二是借鉴传统书院注重学术研究、倡导自由学风、开展讲学活动的特点,努力营造现代大学书院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一方面提升现代大学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互相探讨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效仿传统书院讲会制度,定期开展“大家讲坛”等讲座活动,形成自学、探讨、讲座、答疑的学习闭环,不断提升现代大学书院的教育质量。三是依据传统书院的管理制度,做好现代大学书院的顶层设计,统筹好学工、教务和后勤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书院所需场所、物资、资金等基础条件的稳定,做好学科交叉、学分置换和寝室建设等保障工作。

(二)汲取传统书院的明伦修德和家国情怀教育,落实现代大学书院制德育教育目标

德育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可以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在道德培养、礼仪修养和家国情怀方面的特色教育。一是传统书院对儒生的道德培养非常重视,将明伦修德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引导、帮助儒生进行修身。现代大学书院强调德育问题、深化德育观念、落实德育目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靠近传统书院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现代大学书院可借鉴传统书院对儒生的德育教育方式,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如在学生自修的过程中,尝试推广大学书院的社会功能,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公共服务、开放式讲座等活动。二是传统书院注重学生礼仪的培养,并建立常礼、学礼和祭祀礼等礼仪制度,用以规范儒生的言行举止。对此,现代大学书院可相应设置日常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三是传统书院致力于引导儒生形成坚实的家国情怀,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实现,这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基于家国情怀教育开展通识课教育有借鉴意义,家国情怀教育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汲取传统书院教学相长和尚文崇礼的教育原则,建立现代大学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每个环节参与者的努力。传统书院在教育过程中始终遵循教学相长、尚文崇礼的教育原则,意在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相对平等、互相探讨的关系。现代大学书院鉴于此,可从以下方面作出改变:一是现代书院需要借鉴传统书院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减轻师生负担,为师生和谐相处提供宽松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传统书院对学风建设和礼仪培养的经验,二者并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二是将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借鉴传统书院师徒制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尊重、听取学生的声音。三是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所处环境、所担责任、所求结果有清醒的认知,在平等的基础上继承传统书院“尊师重道”的传统,引导学生积极与导师交流,与导师共同进步。四是现代大学书院的教师和学生应学习传统书院儒生居斋的学习模式,尝试把书院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个单纯的教学场所。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至今仍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教育目标、讲会制度、德育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等。这些教育智慧经过千百年的打磨,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因此,现代大学的书院制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应吸收传统书院的优秀教育文化,并将其融入实际教育中,从而实现“深挖传统书院教育思想,撬动新时代教育改革支点”的目标。

(2024第5期 总第350期 刘智鹏,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延边大学世界史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东亚思想文化史、教育学管理;张馨文,通化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延边大学世界史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世界史、教育学管理。)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合乐网页版入口 - hi合乐888在线登录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