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作者:王晓辉 来源:中国知网 发布时间:2018-07-10 阅读次数: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翘楚,哈佛大学不仅以其崇高的学术声誉和卓越的研究能力闻名于世,更以其人才培养的杰出成就而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瞩目。哈佛大学不仅重视研究生教育,更注重本科生培养。本科教育始终在哈佛处于中心地位,本科生培养被视为哈佛立足之本,诚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所言,“只有本科生才是哈佛大学真正的儿女。”

一、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概况及人才培养成就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始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80余年的悠久历史,从诞生之初仅寥寥数名学生的乡间学校到如今常雄跟世界大学之冠的一流学府,哈佛的发展史可谓十分辉煌。然而,仔细审视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作为一流大学的领跑者,哈佛在办学上众多具有风向标与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大多与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关。

哈佛的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636-1780年为初创期,这一时期有两大创新举措,一是建校之初就打破了英国只有大学才能授予学位的传统,授予毕业生学位。

1650年,哈佛学院颁发的学位证书就首次得到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承认。二是顺应产业革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开设自然科学课程,1780年哈佛学院已先后建立数学、医学等教授讲座,哈佛学院进而升格为哈佛大学。

从1781-1868年为探索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是借鉴德国大学模式,对哈佛的课程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进行革新探索,例如打破固定课程,推行选修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安排学习进程;倡导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使哈佛大学迈出了向现代大学转型的第一步。

从1869-1982年为跃进期,这一时期哈佛创建和推行了全面选修制、导师制和住宿制等教学制度体系,并制定了通识教育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哈佛大学开始突破古典教育的传统,形成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经过几任校长的改革努力,哈佛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从1983至今为深化期,近年来哈佛大学再次启动了全面综合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例如提出推迟专业选定时间至第三学期末并增设第二专业领域,围绕加强探究性学习和师生交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综合交叉学科课程建设,完善住宿导师制度并大力扩充国际化和全球化学习体验项目等。

哈佛大学现设文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部等10个平行学院(部、所),其中,位于文理学院中的哈佛学院是担任本科生教育的专门学院,虽然法学院、商学院都声明远扬,但长期以来哈佛学院才是哈佛大学的核心。在学术界,哈佛大学所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位居美国之冠,迄今约有名44教师,38名毕业生获此殊荣。哈佛还培养出众多的世界级学术大师、思想家、文学家,例如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杰罗姆·布鲁纳等,我国近代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等,此外,哈佛的毕业生中还产生了8位美国总统,19位其他国家和地区领导人,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政府部长以及大公司财团总裁。

二、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在哈佛38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其人才培养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哈佛人总是充满社会使命感与危机意识,能够对时代发展做出批判性思考与前瞻性判断,并据此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培养理念。

在建校之初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哈佛奉行的是古典自由教育理念,培养的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和通才。埃利奥特出任哈佛校长后,他审时度势地对哈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调整,在传统的注重塑造“品格和虔诚”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实干家(doer)和能取得实际成就的人(achiever),而不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其后的洛威尔和康南特校长则肯定自由教育的价值,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洛威尔认为,“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自康南特的继任者普西校长以后,哈佛大学则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人,“在每一次毕业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加入到有教养的人的行列中去。”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为有教养的人制定了五条标准,即能够清晰而准确地书写,了解其他文化,对认识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判断鉴别能力,具有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在某些知识领域有较高的成就。可见,哈佛所要培养的“有教养的人”,不但在专业方面训练有素,而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能够做出理智的思考和判断,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正如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2年5月24日的毕业典礼致辞中所言:“哈佛大学希望改善人类的境遇并创造更美好世界,面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冲击,我们要为未来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采取行动,要使学生在踏出校门时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为将来做好准备。”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

专业设置模式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时间、设置空间、设置口径、设置方向等方面。哈佛大学在专业设置模式上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理性的选择和“创造”专业,使专业设置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哈佛大学对本科生在第二学年才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在一年级可广泛选修课程来开阔知识与眼界,并有更多的机会发掘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因而,学生在选择主攻方向时有充分的时间做出较为理性的决定。另外,学生选择专业还可广泛咨询授课教师、宿舍导师和教辅人员。通过自己大量选修课程和教师的专业性建议,学生自然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在专业选定后,如果觉得与自己的兴趣或期待不符,学生仍有重新选择专业的自由。为了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哈佛大学还允许学生“创造”新专业,即学生如果认为现有的专业不能满足需要,就可以向学校提出设计新专业的申请,并且自行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有关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将对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和修正,如果新专业设计得到批准,学院将根据新设的专业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学业指导和学位授予。这种开放灵活的专业设置模式不但适应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为那些兴趣和意愿无法简单归入现存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与才能的机会,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和勇于探索未知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

(三)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

教学制度体系是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它是与人才培养的微观过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的体系。

哈佛大学的教学制度体系以其导师制、国际访学交流制和实习制最具特色。哈佛的导师制是对传统的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借鉴和创新,其蕴含的理念是倡导“学院式生活方式”。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哈佛大学不但大力扩充导师队伍,还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哈佛的导师制将一年级和髙年级学生区别安排,以便在指导上有所侧重,一年级新生处于从髙中向大学过渡的时期,面临着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生活的挑战,为了加强对新生的关怀和引导,哈佛设立了新生导师委员会,由教师团成员、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另外,新生采取集中住宿,每栋宿舍楼中都安排若干住宿导师和舍监,他们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引导学生开展学术、人际交往和文体活动,倡导适当的个人和集体行为标准。对于髙年级本科生,除了有住宿导师以外,还安排了专业领域的导师以加强学术指导。哈佛的导师制创造了一种全方位、全时空的教育氛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注和了解,因此“导师制不仅使哈佛的导师们树立起了更好地培养有抱负的学者的信念,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每个毕业班大约有40%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荣誉学位。”

哈佛高度重视国际化和全球性研究学习,希望提供世界性的教育和世界中的教育。其国际访学交流制度要求每位本科生完成一次国外工作、学习、研究的经历,哈佛为此设立了国际项目办公室,要求专业课程做出调整,为国外学习提供便利,减少门核心课程必修课,取而代之的是国外学年学习的学分。在实习制上,哈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例如其教育学专业与波士顿公共学校合作创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学生切实有效的专业成长实训基地。为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指导,还建立了由2到4名在同一学校实习的髙级学员、1名表现优秀并拥有新近教学实践经验的博士生或1名近期退休的中学教师组成的顾问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

(四)强调博专并重的课程设置方式

课程设置方式是对课程类型与课程门类的选定及时序与学时安排,并包含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简要规定。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评价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经过不断的课程改革,至今哈佛大学总体上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方式上力图达到博雅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动态平衡。

哈佛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必须修完约32门课程,并通过考试方可毕业。学生通常一学期同时修4到5门课程,每门课周学时一般为4到6个小时。32门课程的选修大体依据以下模式,即大约一半(16门)课程必须用于专业学习,剩余16门课程中必须在核心课程中选择8门,其余课程可以在哈佛各系(或波士顿地区与哈佛有合作关系的大学)开设的课程中任意选修。另外这种选课模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学生不争取做荣誉毕业生,可以减少专业课而增加选修课。

核心课程是哈佛课程设置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其课程主旨在于“向学生展示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里的知识,了解人类探索知识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及其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价值。”它包括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七个学科领域,各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数量每年限定在10门左右。哈佛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委员会对核心课程进行监管、评审与更新,确保核心课程开设的质量。实质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即使学生掌握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以传授特定的知识为目的。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了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而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五)实行探究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哈佛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讨论课、实验课、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等。教师并不进行满堂灌式的授课,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讨论,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以著名的案例研究课为例,它是一种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大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感悟与从事管理实践。案例教学重在研讨,妙在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巧在学生亲历现场、进入角色。案例研究课的授课教师要求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课前教师要亲自编写案例,并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进行研讨前的准备,上课时教师先讲解有关案例,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自由讨论,也可组成研讨小组。经过学生之间,研讨小组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最后梳理和总结大家的讨论,并将自己的研究观点作一家之言的阐述,由于教师对案例都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所以能以更为全而和深刻的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的领悟更加深刻,其教学效果自然比灌输性教学要好得多。

(六)构建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形式

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并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兴趣上的激发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与行为上的规范功能。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形式就在于其住宿制及宿舍文化。

哈佛大学的住宿制要求本科生在四年中必须大部分时间在校内住宿,其主要原因在于哈佛的住宿制及其所形成的宿舍文化已成为哈佛教育的重要一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宿舍楼,是由若干楼群组成的小型社区,每一组楼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一座宿舍楼都拥有完备的图书馆、小教室、餐厅和文体设施,能将住宿、餐饮、文体、交际、学习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宿舍楼内经常举行研讨班、辅导课、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社会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和同学交往的机会,各幢宿舍楼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传统风格,在哈佛大学的大背景下塑造着更小的学术和社会共同体。源自洛威尔校长的本科生住宿制至今仍延续其一贯的理念:即宿舍楼系统将大学浓缩为一个优雅的、易于管理和服务便利化的地方,一个面对面进行社会与学术交往的网络,一个与不同背景的人及教师、学者进行非正式互动和增进文化、智慧与社会化的社区。宿舍系统已成为本科生在哈佛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石,正如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所言:“哈佛大学的宿舍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建筑而已,它是教学、学习、交流的地方,是一个多元活跃的社区。”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合乐网页版入口 - hi合乐888在线登录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