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战略的分析及其对我国高校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作者:孟佳 余新丽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阅读次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与交流的飞速发展,全人类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国际合作成为全球发展的永恒态势。“双一流”建设、“教育现代化”等近年来的重要教育方针都强调了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2015年10月,国家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定位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明确高校应全面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快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等。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着力推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看,国际化办学是实现世界一流的必然路径。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大学五大功能之一,成为中国高校着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中国大学发展对国际化需求的迫切性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20年以来,人员的跨国流动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中美关系紧张、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当下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需要重新审视,制定新时代国际化战略更加迫切,有必要借鉴有相对成熟经验的大学做法。

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史与其国际化战略密不可分,早在1970年代就明确学生培养全球意识。由于国家层面及社会团体对国际化的重视引导资源投入和政策主张,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实力以及英语母语等优势,美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在全球遥遥领先。本研究选择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在文中简称MIT)国际化战略进行分析,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MIT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尖名校,办学能力首屈一指。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MIT位列全球前四,在美国排名前三,特别在2012-2022十年(2013年未发布)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均名列榜首。二是MIT国际化程度很高。其外籍教师、外籍研究生、外籍博士后的比例分别为43%、43%、65%,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和2021年度全球国际化大学排行榜上,美国高校中排名最高的是MIT。三是最重要的是,MIT对国际化战略的制定非常重视。它的国际化战略文本翔实完备,这在全世界大学的官方公开资料中较为突出。四是MIT蓬勃的国际化事业有力助推了学校发展。MIT在1991年明确学校(虽然MIT简称为“学院”,但本文对其代指均为“学校”)国际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认为国际化工作对于其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事实证明的确如此,MIT国际化建设推动了学校多年的持续发展和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本研究分析MIT国际化战略编制的方法及思路,剖析战略制定背后的系列考量,以期为我国高校制定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一、MIT国际化战略概况

自1991年5月起,MIT在不同阶段共发布7份国际化战略报告(详见表1)。他们包括学校国际化全局性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确立国际化在学校的定位、明确国际化应对未来科技全球化局势的阶段战略原则等;专项国际化策略:制定本科教学国际化战略、部署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等;特定区域合作策略:阐述与中国未来20年合作策略等。这些战略报告由学校高层发起或指导,委托师生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制定报告内容;紧密围绕不变的学校办学方向,在不同阶段变化的形势下研究论证;开展了大量、不同形式、一定周期的意见收集、观点投票、“建议库”建设,使战略报告充分发挥群体智慧。

在国际化战略报告中,MIT20175月推出的全球战略,是该校迄今最新的国际化战略,定位为短期规划(5年),主要内容包括现状分析、未来形势、战略目标与原则、建议举措和未来展望等。

二、MIT全球战略制定动因及过程

(一)战略制定动因

具有明确的制定动因或待解决问题,是战略内容获得广大师生认同的第一步。MIT自1991年起陆续建立了多个不同维度、不同侧重的国际化战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那为何需要发展一部新的战略?MIT思考并明确了2017年制定这份“全球战略”的两个必要性:从内部需求来看,MIT国际化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面临外部发起的国际合作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判断是否接受合作项目或优先接受哪些合作项目,因而迫切需要学校战略原则作为指导方针;从外部形势来看,2016年年底美国大选后,美国和全球的局势在发生变化,相较十年前,今天的全球化理念、价值、政策更处于压力之下,全球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演变导致了复杂、不利的国际合作大环境,迫切需要适应当下形势的全新战略,为全校国际化行动指明方向。

(二)战略制定团队

该战略由校长Rafael Reif及教务长Marty Schmidt发起,国际事务副教务长Richard Lester牵头制定,教务长Marty Schimidt在教师论坛上发布。具体制定团队主要包括重要合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特殊项目主任以及国际事务副教务长的特别助理等学校层面的国际化管理层。

此外,学校还委托了不同层面的教师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其中,国际化工作专题小组在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小组由9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新任长聘教师组成,负责探索新的国际化机遇、评估国际化新的战略框架。他们在此次战略制定期间,在5个学院组织了7场教师论坛和圆桌会议,覆盖教师43人。专题小组独立于学校管理层组成的制定团队,成员来源于普通教师,更理解广大师生所想,所开展的调研工作更易于获得学校师生的真实意见和积极响应。

(三)战略制定过程及方法

战略规划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发现阶段,总结现有国际化工作,分析全球环境,调研兄弟院校国际化工作;第二,发展阶段,梳理汇总所有新观点,发展形成新的理念及计划;第三,实施阶段,战略发布后通过明确的实施群体,如委员会等,进一步研究具体行动方案或论证后执行,将举措落到实处。该战略前两个阶段大约用时7个月,采用了访谈法、标杆法等,以形成科学可靠的战略内容。

1.访谈法

在内容确定前,MIT广泛调研、咨询校内外众多群体与个人(见表2),包括:国际事务副教务长本人参与的师生员工咨询面谈约400人次;国际化相关校院层面访谈或座谈的不同群体18个;大型项目组织调研5个;业务覆盖海外的部门意见征询7个。调研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受访对象的代表性,反映出MIT制定规划前实施调研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及对师生群体意见的高度重视。调研开展了学校国际化真实现状的分析,促进调研意见转化为战略举措落地实施,确保战略举措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和认同。

2.标杆法

MIT认为,在调研过程中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收获很大,在战略制定过程选择了9所标杆大学,即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埃默里大学。MIT选择的标杆高校与其自身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强代表性,主要维度包括:一是整体实力:世界排位具有一定梯度,其中8所综合排名在QS2022排行榜上居前53,1所排名在150左右;二是学科特色:MIT工科全球顶尖,工程技术学科方面所访谈的7所学校QS学科排名均在前84,1所排名在123,1所未进入前500;三是国别及院校属性:MIT属美国私立大学,所访谈的9所学校中美国高校有7所,均为私立,其余2所选自欧洲的英国、瑞士各1所,为公立;四是学生规模:受访学校的学生规模都比MIT要大;五是师生国际化程度:在研究生和教师外籍比例方面,9所学校与MIT均相差不大,而本科国际生比例都比MIT高(院校属性及师生国际化数据来源为10所高校官方网站)。

MIT对标杆大学围绕六个主题开展了分析比较:国际化工作的战略原则;国际化战略的现状;国际化的管理框架;国际化活动的类型、覆盖国家、内容;海外校区或在海外发放学位情况;其他重要的国际化活动等。经过对照分析,MIT有效梳理了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结论,收获了重要经验并一定程度吸纳在其战略中。

三、MIT全球战略的特征

(一)目标定位的精准性

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是该校的立身之本,并反映出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色,应用于大学使命、战略规划、决策、行为。MIT以办学的核心价值为根本来明确、清晰的定位其国际化工作:认知世界,协力解决世界最具挑战的问题,与国际合作者携手并肩,对科学问题共有好奇心、共同承载责任。从MIT的核心价值可以看出,这所世界名校在核心价值构建之初就充分表达了对全球化、国际化的内在需求,其文字描述中的关键词“世界”“国际合作者”直接体现了国际化的要素和使命,表现出学校对国际化战略意义的高瞻远瞩。国际化战略定位紧密围绕、深度融入学校的整体核心价值,MIT制定全球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就是要回答好核心价值所涉及的三个层面问题,即MIT的国际化活动如何最大化致力于MIT认识世界、发现世界、促进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学校重实践、重创新、重应用的特质与文化,MIT明确其全球战略的三大根本特色为:鼓励学生到海外开展实践或实习;发扬学校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实践经验,分享应用到世界各地;促进师生以其卓越智慧赴世界各地作出研究方面的贡献,落脚点是一流的影响力。国际化战略在定位上与学校核心价值的高度融合,确保了其国际化战略秉承学校整体办学的大方向,确保了其国际化工作具备该校整体办学的独有特色,也使其国际化战略在全校建立公信力,促进战略实施群体的信服,为后续战略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

在战略制定期间,MIT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调动基层师生、组织开展征询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意见听取。首先,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在调研过程中获得师生共识;其次,制定团队对现状问题的剖析更加真实深入,符合师生意愿;最后,所制定的对应举措切实对症,深入人心。这些都为有效实施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对9所兄弟院校的调研也至关重要,吸收、借鉴同行的共性或个性经验做法,避免产生同类问题,同时经过比较后更加明确、坚定自身的国际化特色。如MIT本科国际生比例在同行中最低,应当引起学校重视并研究改进,近年来公众关注MIT录取中国大陆高中生数量极少也是对此问题的反映之一;兄弟高校几乎较少在海外机构方面大规模投入,经过比较后MIT更加确定了其全球化特色举措之一是海外机构的建设将持续投入,从中也反映了MIT国际化全球影响力的溢出。在战略举措实施阶段也同样体现了MIT对基层意见的重视,为促进与国外重点区域合作,MIT成立不同层面、不同合作区域的教师工作团队与管理部门一起协作,便于实施战略过程中能够听取区域合作的具体意见以及持续发展的建议,战略咨询意见得以持续积累和叠加,并在过程中评估进度和效果。

(三)建议举措的可操作性

在全球形势分析和自身发展方向判断后,MIT全球战略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五项具体举措。从文本比例来看,其建议举措的篇幅约占六分之一,不同于我国高校一般举措为主体,内容量达到全文一半以上。MIT五项举措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大类来归纳,每项举措切实明了、高度聚焦,各项都明晰了实现路径,体现出较好的可操作性,为师生实施战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使该战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举重若轻。MIT的战略举措平实而聚焦,并分别落实牵头部门。例如,在深化新的国际合作关系方面,MIT确定未来侧重的合作区域为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并通过三种路径实现: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侧重不同国别区域的教师工作团队,如非洲咨询委员会,着重探索与非洲合作的可行性,反映了在实施阶段的群体广泛参与性;第二,举行系列的区域大型会议,如中国峰会,会议成果将直接促进在该区域的合作开展,并指引后续发展战略,中国峰会于2018年11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两大主题为“中美合作、相互借鉴”与“中美共迎全球重大挑战”,邀请到教育、企业领域有影响力的数位知名人物出席,引起社会关注;第三,扩增种子基金,种子基金规模小、投入短的特点适合促进与同行高校新合作伙伴关系的初期发展。自2008年起,MIT全球种子基金已投入了2200万美元用于设立超过1000个教师种子基金,每个项目最高为3万美金。

(四)风险意识增强战略系统的稳健性

一份好的战略不应只有乐观形势的预期,对未来不确定性甚至负面因素的理性预判并为之绸缪同样重要。国际化工作受多变的国际关系、政治气候影响明显。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后,MIT意识到影响学校国际化的内外风险,现有国际合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快速变化的未知世界。风险无法避免,MIT认为无须执着于探求风险消除,而应做好风险管理。负责国际合作的管理层应共同明晰风险内容,积极寻求路径控制风险。为此,坚定以办学方向为导引,制定一套有效的宣传策略,清晰阐明国际化的目标,辨析学校与政府目标的区别,明确认识学校的高度自治权以及国际化实施使学校乃至国家多年受益;与国外高校、企业、创新生态建立联盟或伙伴关系;与国外企业和政府共同建立本地的创新经济,吸引外资研发落户学校周边;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预案覆盖范围;提升在领先科技带来社会经济、社会政治、伦理影响方面的评估解决能力等。近两年在中美关系异常局势及疫情时代,MIT分别于2019年6月和2020年7月发布公开信,正式、明确地表明对华裔、对国际学生开展正常科研和教学的支持态度,表达对国际化的坚定信念,其对危机的积极恰当处理是其全球战略中风险预判的实践与呼应。MIT对未来形势的深刻分析、理性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了该战略应对不确定性及变化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奠定了战略实施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上述四个方面对MIT制定全球战略特征的分析表明,国际化工作管理理念和水平(重视核心价值、重视基层意见、优先性原则与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过程的科学方法运用(调研访谈、对风险的辩证分析)、务实的管理风格(切实聚焦的战略举措推出)等,是其全球战略具有较强可信力的关键,最终为战略有效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四、中国高校国际化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内容同质化明显、学校特色不足

201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内62所高校制定了2016-2020国际化战略规划。在相近的组织文本体例下,部分学校国际化理念原则相近,规划内容相似,国际化定位在各校间差异不大,战略内容各自特色不突出。若选取其中一所学校的规划内容,就可以适用于另外一所学校。高校国际化的定位、举措缺乏学校特色,如何找准自身特色来定位战略目标,已成为比较明显的问题。

(二)规划内容面面俱到、优先性举措不突出

在我国部分高校国际化规划中,其建设内容或改革举措通常在高校国际化的基本框架下逐一列举,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社会服务国际化、国际声誉提升、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等,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特别是对于国际化的专项或短期规划来说,所有方面都被列为重点,其结果就是没有了重点。未突出优先级策略、未集中力量突出阶段性攻坚要点的战略,失去了战略的方向性指导意义,所以规划应考虑如何将重点工作与常规工作区分,找寻更加明确的发力点,切实发挥规划的作用。

(三)部分规划难以有效实施、没有对大学发展发挥显著作用

部分规划不深入人心、束之高阁。规划是自上而下制定,指导学校一个时期的行动方向和重点。一些学校规划制定时间仓促,制定团队搜集调研一定的公开资料后、在学校高层理念单方面指导下即形成规划文本。在规划发布阶段,师生对内容陌生,对其形成不了解,对战略目的不理解,对规划内容缺乏认同感。进入实施阶段,师生不记得规划内容,校部执行部门也未曾理解到位而忽略已有规划,使得行动与规划脱离,规划难以有效实施。近年来,各高校对规划工作已愈加重视,给予充分的调研准备时间,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如何促进战略深入、贴切实施者真实现状和需求,以获得其广泛认同。

(四)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高校规划通常能够对规划期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威胁作出分析和预判,但我国高校规划更常见的是相当多的内容侧重有利一面,形成一份前进性、进攻型策略,缺乏深入、成熟的风险管理内容。对于国际化来说,国内、校内政策都加速了高校国际化进程,但其更多依赖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以及一些国家民粹主义势力加剧的复杂国际形势下,国际化规划的制定对外部威胁方面的风险意识和管理的要求愈来愈高。国际化规划制定者应提升自我风险管理能力,在战略中分析如何加强风险隐患预判,如何辨析多种复杂因素,以增强国际化战略的韧性和稳健性,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五、对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制定的启示

(一)国际化战略思想与学校核心价值高度融合

现代管理学认为,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认同非常重要,一个组织在核心价值指引下,不会成为一盘散沙,对于大学来说,核心价值同样重要。我国高校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指导思想等,发挥与核心价值相当的作用。国内高校可围绕整体的办学定位,以国际化为手段,力求实现整体办学目标,以此为思路有利于高校清晰准确地定位战略核心理念。首先,从整体办学目标中提炼对国际化的内在需求,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意味着该校应以提升国际声誉、国际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之一,国际化为其必需的实现路径,特别是以国际化为特色的高校;其次,围绕高校办学内涵,挖掘国际化可以促进和贡献的因素,如立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研究解决未来世界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与国际合作者一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资源整合、共同攻克大型问题等。基于学校整体办学的特色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将是一份突出学校特色的国际化战略,而不会成为一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通用版国际化战略。

(二)规划制定基于扎实广泛的调研与同行访谈

战略制定应遵循科学原则,加强方法创新。大学战略实施的根基是师生。战略的形成应避免停留在管理高层,而应基于一定规模群体的调研论证。基层认知与高层预判势必存在差异,基层调研有利于发现问题,提高基层参与度,凝聚共识。通过调研也有助于问题破解,将学校拟推行的战略方向、思路和举措在师生调研中获得认同与理解,收获改进建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调研团队除了拟制战略的管理人员以外,还可以发挥已有组织或专门组建的师生组织来开展。他们更能贴近基层,所开展调研的形式更亲和,结果也可以切入实质、更加真实。对师生的调研内容可以包括国际化动因,基于国际化现状的评价与反馈,问题与改进举措的建议等。除了调研基础群体以外,规划制定还可注重同行评议,通过参考公开平台的数据,如各类国际、国内排行榜等公开的国际化数据;通过国内会议的召开,如2019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智分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的分主题为“双一流建设国际化战略制定与实施”。以同行评议和国内会议为契机开展一定形式的同行比较,并通过讨论获得有针对性的访谈意见;除了国内高校以外,还可以借助国际联盟的活动或专题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标杆伙伴高校等,对同行国际高校进行针对性调研访谈。在同行的选择上应与本校在学科特点、办学规模、教育实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梯度。注重群体参与的理念也应贯穿至规划的实施阶段,组建不同层面和维度的代表性师生群体并实行常设机制,促进实施方案的制订与论证更符合实施者认知与客观规律,从多种维度开展对规划实施进度与效果的阶段评估等。

(三)充分合理的分析与切实聚焦的举措相结合

一份好的战略关键是使实施群体充分信服,最终才能有效执行。MIT全球战略着重铺垫了现状剖析、群众意见调研,分析了动因、必要性、可变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建议举措,使举措推出水到渠成、具有逻辑性,所铺垫的翔实过程清晰指出了形成举措的可靠依据,同时增强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促进师生更易理解和认同战略决策的形成,这点值得我国高校考虑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每份战略规划都对应一定的适用期限,在该时期内战略举措应有所侧重,重点攻克某些问题的具体方面,且该任务应为本周期内预计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中短期或专项规划,举措应明确且聚焦,不同时期规划文本间的举措可具有相关性、延续性,但不应重复。MIT建议举措凝练聚焦,每项举措目标和实施思路明确,并未面面俱到。若是一个大而全的专项战略,就容易使实施层面缺乏重点;同时所提出的举措若在对应阶段难以实现或在不同时期的规划间重复出现,就会使实施主体对规划的实施效力质疑,影响该组织战略规划能力的公信度。

(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理性应对未来形势

近年来,世界大环境、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2020年全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合作主要形式的人员流动在世界范围受到了较大制约;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宣布对中国限制政策,对西方国家产生潜在影响,中国留学生希望赴欧美顶尖大学开展科研学习计划受到严重阻碍,我国高校与欧美等地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受到了不利影响。

对此,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一方面要坚信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坚定信心,面临无论晴雨的外界局势,秉承开放合作的胸怀,构建全球共赢的长远格局;另一方面,要增强风险管理的学习和能力提升,高校国际化受到外交、政治因素的密切牵动,需要面对各个国家各不相同的法律、税务、人事、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更大,因此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制定出“进可攻、退可守”的国际化战略。对外,在与美国或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高校合作时,可以分析出,高校特别是国外私立大学,政府对教师个体层面合作、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干预总有余地,我们应积极学习政策文件,在法律框架范围内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内,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国别研究、提升智库水平,加深对国际关系和问题的研究,促进对教育合作的决策,同时将对外拓展型战略适当调整为在地强化建设型的战略,重视在地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提升校园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与治理水平,加强校园国际化文化建设等。

(五)国际化战略突出中国特色与文化

MIT全球战略的原则之一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MIT深知其所承担和被赋予的美国大学利益、权利、责任、义务皆与美国发展密不可分,提出在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无论在美国国内或国外,MIT永远不会将其他国家利益置于美国之前。

对于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和方法,只有开放大门办大学,才能吸收借鉴外来先进经验,学习到不同思维攻坚科学问题,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特别在国际关系复杂形势下,我国高校在国际化战略制定、国际化意识塑造和国际化文化耕植中,更应注重内部建设,加强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全球化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将国际化与中国特色深度融合,明确大学最终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利益;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强化民族文化,保持自身价值观、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坚持“以我为主”,这些将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等性与可持续性。从理念上,中国高校对外开放战略,应以推动世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第3期总第347期 孟佳,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余新丽,上海交通大学组织部、上海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大学规划、院校研究等。)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合乐网页版入口 - hi合乐888在线登录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