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清明拔三节,春灌追肥正当时。每年的清明前后,气温上升,田间小麦越发萌动,开始返青。而在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丰种业)小麦育种加代研发中心温室里,百十平方米的小麦却早已进入抽穗扬花期,籽粒逐渐成形。
“在这里,90天左右就能成熟一代小麦。这一茬已经是我们今年种的第二代,预计4月中旬就能收获。”禾丰种业科研助理王克介绍。
温室内,科研人员蹲在垄上,仔细观察着小麦的生长状态,逐一记录各项数据。“别看这几块地面积不大,却有1000多个品种,都是杂交、加代的育种材料。目前有几个品种在抗寒、抗冻、抗病方面表现不错,很期待它们在大田的实验结果。”00后王克是一名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聊起小麦育种,脸上的兴奋之情难以掩饰。
禾丰种业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智能日光玻璃温室,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此之前,禾丰种业小麦育种还是另一番景象。
“过去,我们和老一辈育种专家一样,在大田里,一年种植一茬小麦,10月播种,来年6月收获。”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说,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我们采用温室和异季滚动连续加代法,根据小麦不同时期所需生长条件,控制温度,给予特殊光照、水分等,打破季节与地域的限制,“现在已经实现一年四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育种周期。”
说着,朱俊科将记者拉出温室,映入眼帘的是满眼青绿,相较长势旺盛的繁种田,几畦竖有白色地标且长势欠佳的小麦格外引人注意。
“这些长势不一、各具特色的就是我们的育种大田。”朱俊科介绍。育种大田阶段后,过去都是人工对小麦的表型数据进行采集,效率低、准确率有限。现在,在合乐网页版入口兰玉彬院士的带领下,运用农业航空遥感技术和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平台,通过无人机和平台搭载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仪等各类遥感传感器采集光谱信息,将采集的光谱数据运用遥感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实现作物全生育期冠层叶绿素、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等表型信息的精准获取,比人工手段获取效率提高90%以上。
“在大田里,除了无人机、大数据的加持,我们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实现小麦种质资源表型快速精准鉴定,将基因组学与表型学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显著加快育种进程,还能实现从‘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朱俊科说。
(大众日报 2024-04-07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120261LZKUCICAYWL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