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形成育人合力———以“有价元素分选原理”课为例
责任编辑 : 王伟
作者 : 马玉文
来源 : 山东教育
发布时间 : 2020-04-08
阅读次数 :

“有价元素分选原理”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和原理。该课程围绕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挖掘并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一、专业教育的融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结合当前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发布的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播放一些资源循环利用视频,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相关资料供学生线上学习,包括习总书记视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报道,全国各省份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中的有益做法,有关专家对十九大报告中涉及资源利用部分的解读,同时设立资源加工专题,其内容包括废旧塑料再生、生活垃圾发电、电子垃圾的再利用等,让学生写视频观后感。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实地学习利用废弃资源生产有价值产品流程,比如有的企业回收利用国内外废弃的塑料包装材料,制造成各种精美的墙面装饰产品;有的利用废旧陶瓷制备透水砖等,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政内容的融入效果。强化学生学习课程的主体意识,设置回顾组,由小组代表带领大家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提问,当有同学回答不出来时,组内的其他同学会主动帮忙回答,表现了较好的团队合作和互帮互助的意识,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热情高涨,每次小组代表上台回顾时,下面的学生都会热烈鼓掌,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提前进入教室,熟悉课堂情况,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让学生养成不迟到、待人做事公平公正、努力学习的好习惯。按照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等过程进行,内化吸收环节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建构的时间,在课堂讨论环节,组内成员对于自己独立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遵循准确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等思路进行有效沟通,按照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提示性解答等顺序完成问题。在生生、师生互动过程中,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发言,延迟评判,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每名学生的能力差异,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在回答问题时,遵循先后顺序,待人友善,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改革考核评分规则,将诚信、守时、认真、严谨、自律等良好品质融入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过程中,比如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决定手机的使用,在教师讲授环节,学生会主动把手机关机并放在前面的手机袋中;讨论环节,学生会利用手机查阅资料,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对于实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等,考查其格式是否规范、书写是否潦草、有无错别字等。在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课程论文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思政分数,出现违规情况,会扣掉一部分思政分数。

围绕某种资源的利用或者某种有价元素的分选等主题撰写课程论文,各小组成员商量完成题目的确定,组长负责并组织组员实施完成该论文,从任务分配-资料搜集-论文撰写及修改-PPT制作-论文汇报等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期末考试中,该授课班级全体学生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积极申请“无人监考”考试,并获得了成功,在全校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体现了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和集体荣誉感,为其他班级学生做出了表率,为全院乃至全校的考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专业伦理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等内容巧妙融入有价元素分选的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有价元素分选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产品的品质和副产品价值,更要考虑到该分选方法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即让学生从经济、技术、环境、社会等多角度去考虑分选方法的选择。在物理分选与化学分选方法的介绍上,两种方法都是解决资源利用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优先考虑物理分选,物理分选解决不了的,可以考虑物理分选和化学分选联合流程,最后才会考虑单独使用化学分选方法或其他分选方法。采用化学分选工艺时,焙烧、浸出等作业过程中如何减轻焙烧烟气、浸出渣、废液等对环境的污染,从焙烧方式、浸出药剂等的选择上需要把环境因素作为一个重要选择依据,在设计工艺流程时,还要注意副产物的流程内循环或流程外循环利用。

四、创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

将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提供的40个发明原理中部分原理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同时将教学内容中体现的创新方法与TRIZ的发明原理进行对照,抽离出其创新的本质,借助发明原理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TRIZ介绍的第22个发明原理为变害为利,其指导原则之一是利用有害的因素(特别是环境中的有害效应),得到有益的结果。比如生活垃圾的处理,通过焚烧垃圾可以发电,焚烧后的灰分可以作为化肥或制成建筑材料;粉煤灰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急需开发利用,利用里面含有的有价元素,比如铝、镓等,将其提取出来,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消除它们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只要能够创新资源利用方,废弃物也是一种资源,就能够实现变废为宝。

五、唯物辩证法在育人中运用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该规律认为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物,在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即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入学时,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是很大,但在毕业时有的学生收获满满,获得了多项资格证书,考上了研究生或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有的学生却不能顺利毕业。究其原因,乃是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多鼓励、指导,课程学习的深度需要平时的积累,从做好每一次作业开始,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增强学习主动性,通过自主搜索文献或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拓宽知识面,做好过程考核的项目,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恰恰是实现这种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而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育人成果,还需学校联动机制作保障。要联合本学院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全面了解和掌握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从课程思政拓展到班级思政,了解班级的班风、学风等情况,指导同专业其他班级的建设,发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能动性,引导创建优良的班风、学风和考风,为更多班级思政建设提供经验。

(作者简介:马玉文,合乐网页版入口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讲师,博士)

(山东教育  2020-04-08

http://www.sdjyxww.com/gjkbqgz/12357.html


编辑:责任编辑 : 王伟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