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学习——以“齐文化典籍导读”课为例
责任编辑 : 王伟
作者 : 张艳丽
来源 : 山东教育
发布时间 : 2020-04-08
阅读次数 :

“齐文化典籍导读”是全校选修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思政与德育为挖掘点,注意把握齐文化这种地域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突出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治世与伦理的特点,发掘其现代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立志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有为青年。

齐文化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典籍是齐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方式。“齐文化典籍导读”课程中,讲解的代表性齐文化典籍,从自身的形成过程,到记载的相关内容,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思政、德育内容,体现出齐地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展示出爱国、重民的精神。例如,《管子》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以法治国”的理念,礼义廉耻“四维”的礼治主张。《晏子春秋》记载了很多晏婴节俭、爱护百姓的做法,及劝告国君勤政、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不贪图享乐、不惑于迷信的事例。《考工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技术,体现出当时齐国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和工艺美学水平。《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等兵书,在宋代时即被官方列入《武经七书》,展示出兵学的智慧和谋略。

本课程在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挖掘、凸显思政、德育元素,通过分析史事记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历史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素养水平。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史论分析、专题讨论、情景体验、调查问卷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的方式是,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次教师分析讲解,再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最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以史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体悟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如在分析古代典籍撰写的原则时,重点分析“秉笔直书”的原则。

“秉笔直书”的史料记载如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许多学生认为,这个故事带有悲壮的色彩,提到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提到对职业道德的践行,认为即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有的学生详细分析说:“史书书写原则:(1)真实原则。在我眼中,书写史书第一原则就应当是真实,正如典故‘秉笔直书’一样,史书若是失去了真实性便像人失去了灵魂,写出的书也就不配叫作史书了。去探求真正的历史是对历史人物以及后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2)客观原则。史书编写者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应当客观理智,不应有个人偏见,更不该对历史人物做出错误评价。史书编写者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不能单纯因为别的错误就全盘否定;也不应因为做出的功绩就大肆褒扬。”通过对史学工作者撰写典籍原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修养历练、职业规范等方面,有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精神,不迷信、拘泥于先秦典籍的记载,以加强对历史文化本质性的认识。如在讲述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时,以“齐鲁初封治国”的史事记载为例进行剖析。

《吕氏春秋·长见》记载齐鲁初封时的情况: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在谈到对这段话的感受时,一些学生能抓住问题的精髓,指出:“齐鲁治国方式不同。齐国尚功,能择贤者而用之,但有野心的臣子必会不满足于现状而威胁王权;鲁国重亲属,但亲属未必都是治国的贤臣良将,以至于国家逐年积弱,以致灭亡。”这属于辩证法的分析方式。还有学生总结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同,结果便不同,每一种结果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所在。”这属于规律性的总结。更有学生敏锐地指出:“既然他们(周公和姜太公)都能指出对方治世理念的缺点,那为什么不尝试着去解决呢?”

之后,教师从史料记载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记载齐鲁分封的资料非常丰富,《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子》《史记》《说苑》《汉书》《论衡》等典籍,都对这件事情进行记载或抄录,历代还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评价。梳理完毕历代的史料记载和古代学人的观点看法,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对于齐鲁分封就国这件史事,很多学者都很重视,进行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遵守史书书写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也传递出贤人治世的先见之明和忧患意识。

教师分析完这些内容后,再与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史书记载内容的看法多了些思辨性和客观性,也很好地体悟到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感慨,知道读书学习不要仅仅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不仅明白“是什么”,还能明白“为什么”及“怎么做”,突出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齐文化典籍导读”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门课程选修的人数不多,大多数是曾经上过教师“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生,属于跟教师的“二次合作”了。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修这门课程,真正喜欢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其次,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不全是古代文学或历史专业出身,文言文功底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大段地、狂轰滥炸式地分析古文,让学生听不明白而产生厌烦的心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详略得当。再则,学生多缺乏对古代典籍记载的直观感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集体参观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或齐国古都博物馆等齐文化历史遗存。这对提升其理解齐文化典籍产生的历史背景、影响和评价等会有帮助。

有鉴于此,“齐文化典籍导读”计划从以下方面努力完善:邀请课题组其他教师共同授课,每位教师“术业专攻”,相信在授课中学生会有更多收获。继续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增加“调查问卷”,更准确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课程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和方式。尝试把秦汉以后的齐文化典籍,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于钦《齐乘》、孙廷铨《颜山杂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等,以合适的方式纳入授课范围。这些典籍也属于齐文化典籍研究的范畴,并且对地方文化的记载和宣扬,距离当今社会更近一些。

(作者简介:张艳丽,合乐网页版入口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山东教育  2020-04-08

/index.html



编辑:责任编辑 : 王伟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