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砥砺前行心 锐意改革路—合乐网页版入口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纪实
作者 : 张子礼 范卫波 陈兆磊 王振 黄文娟
来源 : 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 : 2018-12-26
阅读次数 :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这些标志性成果,是学校1956年建校以来,尤其是1978年至2018年40年中,一代代山理工人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向社会交出的靓丽答卷。40年,山理工人众志成城、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建设高水平大学,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举,打造核心竞争力引擎

2018年10月22日,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学校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兰教授当选为2018年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1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给学校发来贺信指出,这是合乐网页版入口的荣誉,是山东高等教育的骄傲。

“荣誉”的获得、“骄傲”的赢得,是学校多年来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努力建设的结果。

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102人,其中教授229人、副教授6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68人。双聘院士5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泰山系列人才1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特聘教授33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40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来抓。

20世纪90年代,学校党委、行政大胆而果断地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解放行动和口号。进入新世纪,学校更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2003年,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目前,“人才优先”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在引进人才方面,全校上下主动作为,把引进人才作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仅近两年,学校就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1人,研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366人。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最有效的抓手。2017年,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学校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教师进修、海内外访学、学历提升等政策文件,支持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并将教师开展海外进修访学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

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不断完善人事相关制度,2002年被确定为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自2011年全面开展岗位分级聘用,至2018年已成功开展两轮。通过细化教师岗位考核与评价,实现了压力的逐级传导,把学校分配给学院的各项任务指标,真正变成每一个教师的任务,激励、规范教师的个人发展,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但未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育英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初心和根本使命。40年来,20多万毕业生从学校走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理论扎实,作风朴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讲奉献,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山东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评估时,这样向学校反馈。

立德树人育英才,质量是根本、特色是关键、理念要先行。40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实际,不断更新育人理念。

学校长期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先后提出培养“农机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人才”“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等育人理念。

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可以说是合乐网页版入口版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校党委书记吕传毅这样定位。

伴随与时俱进育人理念的提出,一项项改革相继推出——2002年5月,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文理分类招生;2006年,提出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实行按专业招生,分机械、电信等10个大类进行培养的模式;2010年,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并入选优秀示范推广案例。目前,学校正着手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7年9月,学校印发《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围绕“五有”人才培养,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合乐网页版入口版的人才培养目标向着实现的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随着人才培养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学校为各类英才的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并顺利通过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坚实有力。“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山东省优秀教材1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一大批优秀成果显现。“十二五”以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级奖励2500余项。

学科科研——突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2018年7月16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增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学校申报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全部入选,至此,加上第一批入选的农业工程学科,学校首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部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行列。

2018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学校新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学校已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0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学科。山理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方针,毫不放松地对学科建设进行强化、优化。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在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化工、矿物资源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

2016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2016年11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一直将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方针,瞄准科技前沿领域做研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初,学校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的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正式生效,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高达5.2亿元人民币,为目前全国最高额度。

高层次科研成果获奖不断取得新突破。1996年,学校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1997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06年到2015年,学校在10年内获得8项国家科技大奖。

“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余项。

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十一五”初4601万元,2017年达到18000万元。发明专利“十一五”初获得授权8件,2017年获得授权304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初3项,2017年获得44项。国家级社科项目,“十一五”期间承担21项,“十三五”前三年承担28项。

2017年2月,学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聚焦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等领域,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

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相适应,科研平台建设也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学校已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多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服务社会——携手地企,书写共赢新篇章

2017年,第11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26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在济南举行。学校获得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奖,为全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者;同时,获得2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根植齐鲁大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40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将服务地方的理念融入办学实践,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发言。

学校先后与淄博、德州、滨州、招远等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博士、教授到地方挂职和百名博士进区县活动,成为校地合作的良好品牌;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成为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贴近行业,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内涵发展,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推进校城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2016年4月,学校与淄博市发布《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在“大米小米一起熬”理念指导下,推出“九大工程”,加大融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着力解决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问题。

2018年初,国务院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后,学校随即于4月发布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五大专项行动和16个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要素和人才为支撑,以“新、特、优”为着力点,主动对接十强产业,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引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走在前列。

致力协同创新,助推企业提质增效。40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行业标杆性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突出靶向服务和精准对接,解决了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017年,毕玉遂教授团队成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对终结欧美垄断80余年的发泡剂技术,减少数10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乐红志博士领衔主导赤泥生态透水砖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已完全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能有效解决赤泥污染且变废为宝的课题,对未来淄博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仅近5年,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10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与358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500余项,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900余项,合同总额达2.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 

文化传承创新——弦歌不辍,以文化人筑高地

赵庆志教授,二十多年如一日,用真诚之心关爱学生,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泰山学者徐丙垠教授,在教学科研创新的路上脚踏实地,其主持的智能电网研究院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01级学生、空军优秀飞行员冯思广,为捍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012级学生宋彦峤,为救同学,身中七刀,仍与歹徒英勇搏斗,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这些优秀师生代表用行动诠释着学校的精神气质,展示着以文化人的深刻烙印。

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学校铸就了艰苦奋斗、勤奋踏实、敬业进取的创业精神,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升华,凝结为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

学校始终坚持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制订《“十三五”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彰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辐射引领地方的责任担当,成为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地共建共育基地。

学校重视开展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院特色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打造“一院一品”格局。“稷下大讲堂”先后邀请近百位名人名家,直接参与师生近5万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工程”被评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地处齐文化发祥地,致力齐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中外文明碰撞中激发活力,彰显大学文化对区域的辐射引领,助力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

齐文化研究院是目前国内高校唯一的齐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是“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淄博市齐文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2018年9月,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两大古典文明上演精彩对话,让世界为之瞩目。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融入景观建设,建设论语园、齐文化园、国防主题文化园等主题园区,加强楼宇文化和公寓文化建设。占地3600亩、“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美丽校园,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校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新时代,新使命。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齐鲁晚报 2018-12-26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81226/ArticelY0405004FM.htm

编辑:责任编辑 : 陈兆磊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