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他持之以恒、立新目远;对于教学科研,他满怀热情、认真负责;对于学院工作,他披星戴月、一丝不苟。他就是李志合教授。他用爱与责任助力着农工学院的发展。在漫漫科研与教学路上,他始终恪守初心,保持热诚,坚定理想与信念稳步向前。
问:据我们了解,您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能综合技术利用,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方向吗?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的呢?
答:生物质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利用方式也很多。我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的能源化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可以将农林废弃物转化成气态、液态及固态等形式的清洁燃料,提高能量密度,扩大应用范围。另外,生物质能本身有碳“零”排放的优点,具有环保和优化能源供给的综合效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我国已经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而生物质能作为目前唯一的物质型可再生能源,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问:我们了解到您在本科以及硕博各个学习阶段一直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相关的学习与研究,是什么让您始终保持着研究的热情?
答:我本科专业是农业机械,在硕士阶段才正式接触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之后读博也是继续坚持着这个方向的课题研究。其实农业机械与生物质能都属于农业工程的研究方向,无论继续从事哪个方向的研究都能够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因为我本科有农机专业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生物质能方向的研究时还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优势,这也让我对生物质能的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每当我所研究的项目有一定突破时,心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项目的突破与对项目研究的热情就是这么一个良性循环,研究的乐趣也就来自于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您在进行生物质能技术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
答:其实在研究过程中会遇见很多各样的困难,但是现在对我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足。我现在不仅是一名教师,同时还兼任着执行院长。执行院长作为学院主要负责人之一,必然要以学院发展为首要任务,而不能只关注个人发展。但是在学院的发展事务上投入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后,能供我科研的时间相对就变少了,当然我也会尽力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问:您先后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奖等众多奖项,请问您取得这些成绩最大的体会和心得是什么?
答: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科研人员一定要有团队协作意识,要有奉献让利的觉悟,这样才能最高效地做出成果。就获得的这些奖而言,它是属于每一个为这个研究项目有过贡献的人,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任何研究都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团队各司其职才得到了这些成就,所以这些奖励是属于我们这一整个研究集体的。
问:我们国家近两年大力扶持乡村发展。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您认为生物质能综合技术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呢?
答:我认为生物质能综合技术对于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我们利用该技术,将废弃秸秆等生物质转化成为气液固等不同形态的清洁能源,提高了生物质的价值,也拓宽了使用途径。它既能减少环境污染,也能为居民提供更为清洁的燃料。培养农村新型人才的同时,生物质能技术的相关新兴产业也将提高农民就业率。
问: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老师以一名中共党员的身份来看,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答:我认为党员应按照共产党党章来严格要求自己,而合格的大学生党员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政治思想正确,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品德要过关,学会为人处世,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要有担当奉献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责任,做有价值的事,去追求获得真正的快乐。
问:目前,您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在执行院长的岗位上从事学院的管理工作。同时兼顾研究者和管理者两种身份,您对青年教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青年教师首先要有立德树人的意识,要尽心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其次还要坐得住冷板凳,做科研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失败是十分正常的,一定要有耐心和决心,要坚持研究方向,最终才能做得出成果。最后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认识,并计划好目标和发展途径,围绕目标去一步步努力。简而言之,“教书育人入心脑、选好方向须坚持、做好规划图发展”。
问:请问您认为大学里,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呢?您对于山理工的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展?
答:大学是培养素质能力养成最重要的阶段,需要学习锻炼全方位素质。首先,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类学习资源来提升自己。其次,要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和学校的“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贯通的。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便在走出校门后能更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最后,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们接受国家的培育资源,在学有所成之后,也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馈国家与社会,我们心中应当有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奉献意识。
他肩负责任,恪守初心,一颗赤子心与农工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久久为功,锤炼实干苦干的硬功,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清醒坚定,潜心钻研,对学院工作与科学研究身体力行。李志合教授的钻研精神尽显当代学者风范。
【教授简介】:李志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生于山东夏津,2002年至今于合乐网页版入口任职。现任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三届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能源动力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设施园艺与果蔬机械分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山东农业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综合技术利用。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