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曾霆羽老师对水墨的晤谈,其纯粹、童真的心境似明日,很受洗礼。他试图在水墨的范畴中,改变笔、墨、纸、砚被观看的方式,并试以“解构”概念切入“水墨绘画”,所求得的却是在艺术感性中的生活回归。
育教于人,他努力挖掘并引导每一位学员本身独有特质的养成,致力于水墨艺术的探索创新专才的培养。
你我会用相机、影像去留住生活的感动,都是惊于一瞬,他却在点点滴滴的墨色变化中,或直抒胸臆,或予你启迪。其作品不仅仅是在诠释技术、表现形式美感,更是在传递思想表达、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如此才有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初遇水墨,坚持艺术家的梦想
走过一段旅程,再回首,记忆却不曾在他脑海中过滤,他的印象里,满是珍贵的回忆。
幼时涂鸦的快乐铺垫了曾霆羽的绘画之路,国二时,在父母的支持下,他选择了绘画。随着认知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水墨艺术渐渐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于一次联展机会,曾霆羽结识了大象艺术空间馆负责人锺经新,对作品的交流使得他们彼此间产生了共鸣,并建立起长期的“经济约”关系。对曾霆羽来说,锺经新是他的贵人,将平台和机会不断给予他。
“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自己去抉择和把握的。” 尽管周围的同学大多选择稳定的工作,但曾霆羽并没有选择看似安逸的发展之路,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家梦想,把展览机会视为他的幸运,珍惜每一次展览交流,不断找寻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
珍惜平台与机会,他放弃人们眼中固有的发展之路,坚持艺术家的梦想。
理解水墨,寻得水墨创作突破
水墨发展的多元化让曾霆羽敏感,他不断深入水墨艺术的研究,在博士论文中,他将”离开水墨的水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水墨画的范畴之内,最核心的审美价值是最原本的表现形式——笔墨。”在精神论与媒材的支撑下,他这样理解着水墨。他希望保留水墨的纯粹,以反射人的直观情感,并打破固有的水墨绘画形式。
于是,他来到了合乐网页版入口。这样,他可以从理工类学校中找到资源,结合新型媒介,再通过一个合适的平台,将相关的专业、资源进行联结, 使得不同系统、不同知识发生碰撞,不断产生新事物。
借用水墨,表达无法言语之感
水墨是一种力量,对于创作来说,它不只是将生活记录下来,还可以表达那些无法付之言语的感受。
2013年,台湾恐怖分子的报道冲击着曾霆羽,他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创作出作品《亲》“Dear,please say”。为了形象地表达此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感触,他在大陆购买了2000余条墨条,在作品中,他将墨条作为枪的符号,把枪口对准的太阳穴作为磨墨的砚台,来传达权力之下的强者与弱者的关系。
对于灵感,曾霆羽始终觉得那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提炼。
“这样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可以宣泄自己,并保留最直接真实的一面,尽可能让自己回归感性一面,而将理性置后。”谈及直观内心的创作,曾霆羽侃侃而谈。
生活是在不断重复的,他以“曾老梗”为系列作品之名,只为能寻得一种幽默,渗入单调的生活。其中,有作品的文字写到“只有一半留在布袋渔港……”,他捕捉下那一瞬间对半条躺在货架上的鱼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中。他用单纯的水墨,表现出某一时刻,最当下的感受。
保留真实与幽默,他抛开创作固有的理性,借用水墨艺术表达某一刻的感受。
教授水墨,培养探索创新专才
在创作的同时,他以一种新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教师。
考虑到市场需求、水墨研究、创作环境与对理工大学的憧憬,他来到了合乐网页版入口任教,希望将心中对水墨的理解教授给学生,通过他的指引,发现并感受水墨艺术创作之美,以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在课程开设上,他以实验水墨、山水写生和水墨人物课程为主,与学生同走于山水、水墨间,不断积累,牢记作为教师的责任,挖掘和培养水墨专有人才。课程中,他从近现代的水墨发展及其和时代的关系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与掌握如何处理媒材和自身。
就自身求学求艺的经历,他分享到,要以兴趣为初心,坦然面对坎坷,耐住寂寞,相信自助天助,坚持下去,自然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满怀憧憬与责任,他离开创作固有的地域,传播这时代水墨之美。
他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渴求用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用上下求索的青年之行来记录这世间生灵与感动,在水墨世界里表达那个通乎自然大道的我,而不只是个人情趣的小我,有如此之心性修养才可成就艺术的大格局大境界。
他与水墨艺术,就如同在拿铁中注入一缕温暖的奶香,让原本不易的、枯燥的生活不经意间换发出一种香甜芬芳,平添了对生活的热爱,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