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人物  >  良师风范  >  正文
【良师风范】李同昌:高尚品德 不凡人生
———记社会公德模范践行者、离休干部李同昌
作者 : 臧洪君
来源 :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 : 2016-11-11
阅读次数 :

  近年,学校每年都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在离退休教工中捐款最多的是李同昌,2005年至2016年,李同昌合计捐款近6万元。10余年来,李同昌每年春节自备笔墨纸张,义务为500余户邻居和熟人写春联1400余幅。助人为乐,关爱学生,是李同昌的一大美德,2007年,他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30年5月18日,李同昌出生于日照东港区城关镇后窝庄一户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武工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益都(今青州)宣传部教育干事,1952年任益都二区区委书记,1955年底任山东省农业厅成立的机耕训练班主任,1957年任济南农机学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在山东农业机械化学校、专科学校、学院的曲折发展历程中,身为副校长、副院长的李同昌,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5年底,山东省农业厅决定成立机耕训练班,李同昌调任训练班主任,分管专家训练班。半年后,山东省筹建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因机耕训练班有一定基础便将二者合一,设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并于1956年9月正式招收中专学员。济南农机学校成立后,李同昌任副校长,主管训练班工作。训练班是为各地拖拉机站培训站长、队长、驾驶员及修理人员,学员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县政府、区政府工作人员及部队转业军人。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李同昌亲自为学员上课,并要求任课教师在传授业务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员取得业务、思想双丰收。1957年,校长和另外两位副校长相继调离,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重担压在了李同昌一个人身上。

  1958年上半年,遵照山东省农业厅指示,济南农机学校迁往德州东堤原德州农干校校址。李同昌带领教职工及学生修建宿舍、教室,整修道路,为建校艰苦工作。同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升格为学院,并于9月招收本科学生,设农机运用和农机修理两个专业。1958年秋,学院遵照山东省委和德州市委指示,开展大炼钢铁。大炼钢铁结束后,学生下放农村劳动锻炼,一部分到聊城地区临清县,一部分由李同昌带队到济南历城东郊公社,1959年6月返校。由于全国性的经济困难,各行各业进行调整,1960年,山东农机学院降格为专科学校。

  1962年,高等教育继续调整,省政府召开院校调整会议,决定撤销山东农机专科学校,改为中专。李同昌同省农业厅教育处长张明德同志找省有关单位有关领导,陈述利弊,据理力争。最后省委作出了专科学校升格学院的决定,全院师生笑逐颜开,欢呼学院的第二次新生。

  学院在德州地处偏僻,不利于更快发展。为了改变不利因素,院党委经专题研究决定迁往淄博。时值淄博工专下马解散,校舍尚未分配,由李同昌和李汝海到淄博实地考察,最后确定迁到淄博工专校址。

  “文革”开始后,身为副院长的李同昌被关进黑屋子,遭受皮肉之苦和精神折磨。但李同昌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听毛主席的话,相信党中央,相信人民群众。1970年底学校领导班子调整,经省委批准,李同昌成为院核心组成员、院革委会副主任。

  1970年底,山东开展九大会战项目,加强山东拖拉机厂建设是会战项目之一。因学院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省会战指挥部决定学院参加山东拖拉机厂会战,并将校址迁往兖州与农机学校合并,作为山东拖拉机厂所属的中专学校。迁至兖州后,李同昌分管实习工厂和机耕队,他和实习工厂工人利用山拖厂留下的旧机床因陋就简组建起车、钳、焊、拖拉机修理车间,并为山拖厂加工配件,为附近农村修理拖拉机。农忙季节组织机耕队为农民脱粒抢收,提供机耕服务,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欢迎。

  1973年,有人提议学校再迁回淄博,得到广大师生响应。党委核心组经过研究作出了迁回淄博的决定,并向省委核心组、省革委会提交申请报告。李同昌和有关同志找省里有关领导反映群众要求,同时提出了恢复农机学院的愿望,得到了上级领导,特别是农机部门及分管教育的领导的大力支持。

  学校立即成立先遣小组,李同昌率小组到淄搏进行最困难的工作——要房舍。当时淄博原校址住有市政府八大局、胶济复线工程指挥部的铁路设计院、淄博无线电二厂、三厂等单位。李同昌与小组成员找部门找领导反映情况,做说服工作。1975年夏,各单位陆续搬走。

  学校迁回淄博后,1976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6月,李同昌被任命为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会同人事等部门,四处奔波引进教师,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到1984年,学校有专任教师221人,教辅人员50人,其中讲师103人,教授3人,待批副教授6人。为了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李同昌倡导“以老带新,就地培养”的方式,组织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发动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使新教师尽快站好讲台。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教研室要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经验交流,组织观摩教学,以便相互取长补短等等。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李同昌还抽调部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为了加强课程建设,他组织教师编写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挤出经费购买图书,方便学生读书。

  1983年学院领导班子调整,李同昌愉快地接受组织安排,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关心学院发展,经常给学院或部门提建议或意见。他还主持编印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校友通讯录》,在学院和校友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交流,增进感情。

  1990年,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奔波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李同昌离休了。1993年至2014年,他担任离退休工作处二科离休支部的支部书记,继续发挥余热。离休后,李同昌坚持到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圆童年时的书画梦。2001年,他被淄博市老年书画学会授予“优秀会员”称号;2004年,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路走来,李同昌从参加革命到成为学院领导,从身处一线到退居二线,始终对党抱有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党的领导与培养。他为人豁达,待人和善,在校工作40余年,不求索取,积极为教工办实事,从未发生过争权夺利等令人不愉快的事。如学校评高级职称,他先后两次将机会让给别人。李同昌只有一个儿子,当学院搬回淄博时,他儿子正读初中,那时教工子女入学是一大难题。李同昌带头将自己的孩子安排到离学院较远的淄博五中,将离学院近的淄博十一中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当他儿子从我院毕业时,各项条件都符合留校要求,当时一位家庭困难的教师向学院提出子女留校的请求,李同昌又把机会让了出去,把孩子分配到外单位。李同昌注重个人修养,在家庭中与相濡以沫的老伴王静波互敬互爱,2015年,李同昌夫妇荣获淄博市政府“钻石婚姻十佳”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李同昌脚踏实地,勤恳敬业,善待他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编辑:责任编辑 : 宋立平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