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文化  >  菁菁校园  >  正文
《中庸》:取其中,而后行
作者 : 杨烁
来源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 : 2017-06-08
阅读次数 :


  粗读《中庸》,对它所留下的印象即为“度”。我所理解的“度”充分考验了个人的自觉性,表现为对这个“度”的自觉把握和自觉实践。

  “度”由何而来?经验是获得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外部经验包括当今社会中的实践对自己的影响和从课本中获得的对他人经验的认识;内部经验就是由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所得。这就要求我们多多注意学习,要广而细致地学习,凡事欲求得度,应详细询问,仔细考虑,明确辨别是非,以中立的态度考虑利弊。

  “度”不可求之过急,应当切实于小事,从微小的事件中去领悟,循序渐进。度固然重要,但不应过于谨慎,做事之前考虑太多,以至于扰乱正常步骤,不敢犯错也并不值得提倡。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而进一步领悟度,无可厚非。当然,这并不包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破坏,人之为人,应当清楚可做与不可做之分,这里的可以犯的错包括哪些个人判断力足以明白。

  单凭经验显然不能真正算是有“度”,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何事,都应该在“度”的指引下来完成。这时也需要诚心,从认知上肯定“度”,真诚行事。理解这个度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实在太容易,似乎人人都可以讲出一套理论,难在坚持,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不因外界的变动而改变自己对“度”的坚持,一以贯之。

  《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之一分也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其实也就是在说“度”,要做到适中。不可太过,不可不够。太过极易使人畏缩不前,太少就会使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将事情做的过分,尤其在得到利益以后就更加猖狂,欲壑难填,一发不可收。

  在我们还没有掌握“度”的时候,没有道理要求别人也有“度”,掌握以后,也并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和自己做到一样。这是“度”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有包容之心,不对人求全责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替别人考虑,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自己有标准是对的,但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准则去衡量别人。当然,《中庸》中强调中庸不止于个人,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当自己有“度”也确实做的合乎道义,外界是会对你有认同感的,所以若想完善事物还是需要将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度”也会被理解,并成为别人的“度”里的一部分,以此外化,让“度”更能体现它的作用。

  “度”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隐恶扬善,换位思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凡事不走偏锋,言顾行行顾言,心平气和地做事,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人人皆如此,并长期坚持,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

  慎独是对“度”的更高的境界,公众场合或许会比较克制自己,如果单独一个人,自己心里的道德准则是否依然生效呢?固然很难,但如果无法慎独,那就不能称自己为有“度”,往往也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合乐网页版入口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