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乐网页版入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主动融入、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共建共赢”的工作思路,着力服务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文化“两创”新标杆,努力为实现黄河国家战略贡献山理工力量。
一、优结构,促融合,着力培养“黄河战略”产业人才
产教融合加快工程人才培养。学校围绕服务“黄河战略”人才需求,聚焦农业工程、机械工程2个优势学科,凝练培育特色学科方向,新增人工智能、储能技术2个新兴专业学位领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推进稷下英才实验班、“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实验班等各类实验班建设。持续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现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9个,有力支撑了黄河流域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特色课程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发挥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学科专业优势,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氢能科学与工程》等与生态保护相关课程,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校依托设在合乐网页版入口的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积极推动建设“沿黄河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以山东沿黄30所中职学校为主体,建设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打造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黄河特色通识课程和非遗体验课程,构建黄河文化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和中职教育课程思政资源库,助力黄河流域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
二、强创新,促升级,紧密服务“黄河战略”生态产业
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学校强化科研创新赋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攻关。积极探索利用高精度测绘遥感空间信息、精细化工、环境工程、矿业工程等学科专业成熟研究成果,重点针对油田油泥、赤泥、煤矸石、粉煤灰、黄金尾矿渣等固废危废以及土壤盐碱化治理、黄河水文监测等,积极推动工业污染物和固废治理成果转化,为黄河流域固废物和水土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2022年,获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4个、“黄河流域水沙调控机制与泥沙资源绿色利用”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1个,“黄河中下游‘大数据+’空天地遥感监测与水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获批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
协同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校注重校地融合、校企融合,以服务谋发展,推动沿黄现代农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省级。依托学校建设的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学校与黄三角农高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农科院联合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黄河流域生态无人农场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获批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校地企协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学校充分发挥在精细化工、氢能和燃料电池研究、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优势,对接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牵头成立了淄博市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打造了淄博市氢能产业联盟,共建氢能高效利用研究院,2项技术经评估1.4亿元以作价入股方式实施转化,有力推动了“卡脖子”难题解决。
三、谋传承,促转化,助力支撑“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保护焕新丰富齐文化内涵价值。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人文社科资源优势,依托学校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传承创新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齐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齐地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稷下诸子研究等,编纂完成《淄博古代文献丛刊》《齐文化大辞典》《齐文化小丛书》,成立了齐文化翻译研究中心,推进齐文化的翻译和海外传播研究;组建齐文化传承创新与数字人文实验室,构建齐文化智慧数据资源,深入阐释齐文化与稷下学在黄河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不断丰富黄河文化价值体系。
多元协同推进沿黄文化融合发展。学校不断深化与沿黄地区文化融合发展战略,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蒲松龄研究中心”“五音戏传承基地”“齐风韶韵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城市记忆工程、聊斋文化、地方戏曲、陶琉文化、鲁商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开展齐长城沿线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黄河下游农业文化预产的现代价值与活化传承研究、黄河下游服饰文化研究等,传承弘扬沿黄文化,为多元化呈现和展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注入活力。结合人才培养优势特色,学校积极探索黄河文化传承创新方式,通过征集黄河文化主题优秀艺术作品、举办“稷下风·黄河情”大学生美术作品展、打造合乐网页版入口尹干艺术博物馆等,以艺术形式生动讲述“黄河故事”,彰显“黄河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