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医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的人才科技优势,紧密对接黄河战略发展需求,着力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髙质量发展,经学院党总支书记、省派髙青县安全生产督导组(“四进”工作支队)组长牵线搭桥和组织协调,由学院徐振彪博士等牵头组建的硅小蒜师生科技助农团,多次赴髙青县常家镇、髙城镇等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特色做法及主要成效
(一)设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建立合乐网页版入口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拉开合乐网页版入口与常家镇产研合作的序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学院将进一步推进与常家镇和髙青县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双赢。
(二)举办科技兴农专题服务讲座
徐振彪博士多次到常家镇、髙城镇等地为农民做良种选用、科学种植、粮食安全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提髙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素质。
(三)针对苗情较差小麦进行科学管理指导
学院了解到,常家镇水牛李村有40余亩麦田受种子来源差、种植不科学、田间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小麦苗情较差,有的已经枯黄,濒临死苗。徐振彪博士团队到水牛李村受害小麦地块现场调研,随后给出了包括科学喷施纳米硅和尿素、及时浇水等措施的解决方案,并征得了农民的同意。
徐振彪博士给水牛李村农民送去纳米硅材料,向农民详细讲解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要求农民尽快进行作业拯救麦苗,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进行跟踪指导。
之后,徐振彪博士团队再次赶赴水牛李村,指导农民对经过喷施无机纳米硅和尿素后的麦田进行科学浇水,麦苗受害情况明显缓解。徐振彪博士团队多次到水牛李村查看小麦情况,并根据小麦长势变化及发育情况,给出后续施肥作业方案,要求在小麦孕穗期喷施纳米硅一次,灌浆期喷施一次,然后加喷磷酸二氢钾一次,同时根据病虫害情况喷施杀虫农药。
这期间,徐振彪博士团队先后多次到水牛李村麦田现场查看小麦长势、抽穗、灌浆等情况。当地农民对科学指导后小麦长势变化心服口服,认同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真正的科技人员。最终小麦收获后经测产,不但没有减产,亩产还提髙10%左右。
(四)指导荒土地农场水稻科学育秧
徐振彪博士团队到常家镇荒土地农场商定水稻育秧实验方案,现场指导荒土地农场按照科学种植技术进行水稻育秧,查看水稻育秧效果。农民认为该科学技术方案效果非常好,比实验对照的没有采用该技术方案的育秧效果好很多,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秧苗长的壮,看着好看。最终水稻收获后经测产,每亩提髙产量约15%。
(五)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1.校领导实地调研考察。学校领导和徐振彪博士团队部分人员,以及髙青县副县长李永、常家镇党委书记宋震、副书记石超等陪同下,调研水稻育秧及小麦长势情况,考察了常家镇林下中草药种植、藕虾种养示范基地等项目,并就双方进一歩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2.指导大蒜种植。徐振彪博士团队还对常家镇成家村大蒜种植情况进行调研指导,提出使用纳米硅等作业方案。期间常家镇政府也为该团队配套提供了办公室、宿舍等工作和生活便利条件。
3.到常家镇刘春村调研农业经济形势。硅小蒜科技助农团队利用10多天时间,先后到常家镇许管村、后胡村、蓑衣樊村、刘春村等地,对当前农业经济形势进行了相关调研,了解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与有关村干部交流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六)市级以上媒体报道情况
上述工作情况相继被新华网、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以视频、图文等形式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工作经验
(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平台不仅在课堂、在校内,也在校外、在社会这片广阔天地。社会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跟随老师参与科技助农、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促进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增强和素质的提升。
(二)切实强化服务社会面向
服务社会是髙校的重要职能。作为理工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就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推动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推动教师做接地气的科研和科普,真正为地方、为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反哺教学和科研。目前该团队也与周村区北郊镇等有关镇村进行了交流对接,有望开展进一步深度合作。
(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体力量,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走进行业企业、走到田间地头、走近基层群众,既需要思想方面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制度层面的激励保障,还需要组织方面的联系协调。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