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发挥农科优势,推进黄河特色育人
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青岛农业大学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持“培根铸魂、秾育树人”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农科特色优势,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培育“强农兴农守初心,立德树人育英才”教育教学特色,努力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

 一、以重大战略为根,立足农学发展定位

 学校聚焦黄河三角洲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重大使命,通过建强黄河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四个融合”黄河育人模式等,探索出对黄河三角洲农业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毛坨模式”“花生小镇模式”,实现育人理念、教学载体和培养模式等创新。近年来,学校服务黄河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获“挑战杯”“互联网+”国家级奖项8项,农学、水产养殖学等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园林树木学》等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自主建设《黄河文化概况(英)》《黄河流域智慧生态养殖》等12门“黄河”课程,出版《二十四节气黄河农耕文化》教材1部。累计组织1300余支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到沿黄地区围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实践调研,学校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首批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

 二、以“黄河文化”为魂,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扎实推进黄河文化进课程进教材,构建贯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体系的育人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联动、师生广泛参与的大思政格局。近年来获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进课程教材”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专项,设立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跨学科教学研究专项,将黄河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瑰宝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打造精品思政课程、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以“教材-课程-平台-教师”为基,构建黄河育人资源集群

 通过构建黄河课程矩阵、建设黄河文化教材、搭建黄河传播平台、建强黄河育人队伍等措施,围绕黄河文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黄河系列课程。健全教材工作激励机制,实施优质教材建设工程,将黄河文化最新理论阐释及标志性实践成果引入教材。打造黄河文化教育传播综合平台,实现优质黄河教育资源集约共享,形成“课堂内外互联、校园内外互通、屏幕内外互融”的黄河文化传播新格局。加强黄河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引育,组建黄河流域农业综合利用团队、科技特派员队伍,强化教师服务黄河战略的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

 四、以“四个融合”为翼,打造黄河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融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等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融入科技下乡,成立黄河流域生态草牧业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国内一流高端高质高效生态盐碱地农业新业态综合研发平台。积极推行校地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与沿黄九省(区)2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共建、技术合作,开设高度匹配黄河流域重点产业链的多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建省级“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教-学-竞-研-培 农业机械和盐碱地文化应用场景”。

 五、以“守正创新”为力,打通育人培养新渠道

 围绕“育人理念”、“教学资源”、“育人模式”三个方面,提出“黄河文化育英才、人才培养兴黄河”特色育人理念,创造性地开展黄河课程教材平台建设,打造“四个融合”黄河人才培养模式,以黄河课程教材建设为基础,凝聚创新合力,共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共享、高效育人平台。发挥学科优势和长期服务黄河中下游盐碱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相结合,构建完善黄河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农业标识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服务黄河战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黄河文化、黄河需求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全环节,构建具有黄河特色的育人格局。